路得選擇了她所要信靠的神,因為她從婆婆的身上認識了這位神,表明她的婆婆在喪失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人生受極大的打擊中,因為依靠神而站立得穩。
路得記–婆媳共度難關
出處:好消息 主講人:胡老師
在「各人任意而行」(參士廿一25)的士師時代,《路得記》就像一首清新、浪漫的田園詩;在從《創世記》到《士師記》的宏偉史詩中,《路得記》好像一朵偶爾濺起的小浪花。但神卻藉著這朵美麗的小浪花,在百姓的混亂、黑暗和失敗之中,顯明了什麼才是人與神之間的正確關係。 《路得記》是一卷關於神的書,表面上的主角是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真正的主角是神自己。先前提到拿俄米要用慈愛釋放兩個媳婦,希望她們作出現實生活的選擇,「回娘家」(得一8)再嫁。繼續按影片進度探討《路得記》一章11-22節,我們先來聽聽胡老師的分享
視頻
附上音頻補充
以下文字非視頻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在摩押地拿俄米沒有親屬,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的親屬是否還活著。即使在這樣的絕境中,拿俄米仍展現了無私的愛。儘管她自己打定主意獨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卻極力勸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地,重新開始她們的生活;對她來說,這決定是十分困難的。按研讀進度我們先來看《路得記》一章11-22節的經文:
路得記 一章 11-22
11.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
12.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
14.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
15.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
16.路得說:不要催促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18.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他了。
19.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他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
20.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21.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
22.拿俄米和他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路得背井離鄉投靠神,拿俄米信靠神的慈愛。從以上經文我們也應該像拿俄米一樣,先考慮別人的需要,而不只是想到自己。拿俄米的經驗表明,當我們無私地處事待人時,他人也會受到感染而樂意以你為榜樣。我們略作以下分述:
一.人生的抉擇(得一11-18)
1.現實的考驗(得一11-13)
以色列人若死後無嗣,他的弟兄就有義務娶這寡婦為妻,以便生子為他立後(參申廿五5-10) ,稱為「利未拉特條例」(Levirate marriage)。 「你們豈能等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得一13),這裡兩次提到「你們豈能等著」,乃是提醒我們信心的考驗總在現實生活中。但拿俄米已經沒有其他的兒子,所以兩個媳婦如果跟著拿俄米,就不可能再有後代,將來無依無靠、生活會非常艱難。 「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得一13),原文直譯「因為耶和華的手伸出來反對我」。拿俄米再次提到她的神,她所表達的是降服的心意,也希望媳婦們能順服她的現實考量。
2.兩個兒婦不同選擇(得一14-15)
「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得一14),俄珥巴的為人與路得同樣孝順婆婆、友愛妯娌,但二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一個奔往不同的現實目標,一個卻萬古流芳;其關鍵乃在於信仰的抉擇。信仰決定了人們永恆的命運與結局! 「你嫂嫂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得一15) ,「她所拜的神」係指摩押人的神「基抹」(參民廿一29)。以色列人當年在曠野,曾為摩押女人所誘,捲入向基抹獻祭的罪行中,被耶和華神用瘟疫刑罰,死了二萬四千人(參民廿五1-9)。這裡明顯與拿俄米她的神大不相同,俄珥巴中途變卦,或許因她愛拿俄米本人,卻不愛拿俄米的神。
3.路得定意要跟隨(得一16-18)
我們豈能想像大嫂俄珥巴的離開,當時對路得的信心影響有多大?但是,路得卻說出令我們感動的經句(得一16-17)。 「祢的國就是我的國,祢的神就是我的神」(得一16),這是路得的信心宣告。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表示路得不只是跟隨拿俄米,更是投靠拿俄米的神,以她的神為王。路得為了不讓拿俄米誤會她所說的神是別的神,特地強調了「耶和華」(得一17)的名字,所以拿俄米「就不再勸她了」(得一18)。在新約中主耶穌在大祭司的禱告中向天父所祈求的「父啊,我在哪裡,願祢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參約十七24)。真正的信心,就是完全放下自己,完全跟隨主。
二. 拿俄米哀嘆自己遭遇災禍(得一19-22)
「她們到了伯利恆」(得一19),從摩押到伯利恆大約需要4天,旅程十分艱苦。當初拿俄米一家移民摩押,很可能被許多沒有條件離開的人所羨慕。現在她們卻一無所有地回來了,所以「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得一19)。 「這是拿俄米嗎?」(得一19),這說明仍舊有很多人認識拿俄米,人們對於拿俄米的歸回感到驚訝,更對於拿俄米生命的改變感到驚訝。 除了歲月在拿俄米身上留下滄桑的痕跡,拿俄米的生命成熟了。 她意識到離開神的應許之地是個錯誤的決定。 她請求別人「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得一20),她為自己改名字,正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苦楚和悲痛。 「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得一20),這不是對神的抱怨,而是在失敗中對神更深的認識。「我滿滿地出去」(得一21),指拿俄米出去的時候有丈夫有兒子,而且還有不少財產;每一個被神任憑的人,出去的時候也是滿了自己的打算、利益和倚靠。 「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得一21),回來的時候卻成了被倒空的器皿。 「耶和華降禍與我」(得一21),原文為「耶和華作見證控告我」。我們受苦失敗的經歷,也能作為別人的鑑戒(林前十11);所以有時作失敗的見證,也能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割大麥的時候」(得一22),約莫在「尼散月」是古代以色列月份的名字,指陽曆四月、逾越節前後。尼散月是一個離開舊的,進入與主同行的生命的時刻。 《路得記》好像在說一個人間的小故事,其實是神救贖的計畫裡重要的轉捩點。在士師時代那樣黑暗的日子裡,神一直在背後管理歷史,祂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應許,也沒有放棄自己計劃。 《路得記》好像在說一個人間的小故事,其實是神救贖的計畫裡重要的轉捩點。在士師時代那樣黑暗的日子裡,神一直在背後管理歷史,祂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應許,也沒有放棄自己計劃。
在孤單的人生路程,路得選擇了她所要信靠的神,因為她從婆婆的身上認識了這位神,表明她的婆婆在喪失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人生受極大的打擊中,因為依靠神而站立得穩;路得相信這位神也值得她信靠,來過她以後的人生。路得的決定深深感動拿俄米,使她決意要為她終身的幸福來打算,於是兩人就同心的回以色列去,面對未來的挑戰。願神來幫助我們,不單願意跟隨,我們心裡更要與神立約,我們也能向神說「我們願意走在祢祝福的水流裡,祢的福音就是我們的使命,祢的國就是我們的國」。願主賜福我們!阿們!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