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俯伏在地叩拜波阿斯,她很謙卑和感恩,她體會到波阿斯對她好,路得清楚地知道自己「外邦人」的身份,知道「拾取麥穗」是因著恩典。
路得記–路得下田拾穗
出處:好消息 主講人:胡老師
路得跟隨拿俄米到達伯利恆的時間,正好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路得和拿俄米兩個無依無靠的寡婦要以何為生呢? 答案是,靠著神的律法。當神的百姓慶祝小麥豐收的時候,神再次提醒他們,「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參利廿三22),神在律法中明文規定了以色列人要為窮人和寄居的一些可以寄來的麥拿。依影片進度探討《路得記》二章1-12節,我們先來聽聽胡老師的分享
視頻
附上音頻補充
以下文字非視頻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神「是信實的神;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參申七9),雖然士師時代的百姓普遍失敗了,但神卻從外邦興起投靠祂的路得,把憂傷變成喜樂,使死人得著生命。路得拾取麥穗的行動就如同我們剛剛信主的基督徒,因著對神的信心勇敢地進入教會,渴慕更多的經歷恩寵。依研讀進度我們先來看《路得記》二章1-12節的經文:
路得記 二章1-12
1.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
2.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啊,你只管去。
3.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他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
4.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
5.波阿斯問監理收割的僕人說:那是誰家的女子?
6.監管收割的僕人回答: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
7.他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他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常在這裡。
8.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
9.我的僕人在那塊田裡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
10.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卹我呢?
11.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12.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
波阿斯對路得的恩待,是以一位長輩身分看顧路得,亦好如親人的照顧;因為他是以利米勒的近親。路得是蒙恩寵的女子,在不可能中看見神奇妙的帶領及祝福。我們略作以下分述:
一.路得蒙耶和華的恩寵(得二1-7)
「親族」(得二1)是指擁有共同祖先、由眾多家族所組成的群體。 「波阿斯」(得二1)這個名字原文的意思是「快速、力量」有關。 「大財主」(得二1)原文是「有名望、又富有的人」。路得盼望「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得二2),並不是根據人,也不是根據環境,乃是單單根據神的話語,憑著「投靠耶和華」(得二12)的信心。她對神有信心(參得一16)、對婆婆有愛心(參得一17),對未來就有盼望。真實的信、望、愛,就帶出了路得順服的行為。路得憑著信心,主動出去「拾取麥穗」(得二2)。 「拾取麥穗」這項律法的目的是為了供給窮人,進而避免農莊園主囤積過剩的糧食。此法成為當時以色列具有福利性質的政策(參申廿四19-22)。路得在異國他鄉安了身,不是依賴拿俄米,也不是靜靜等候好運的降臨,而是「努力面前」(參腓三13)。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貧困,並外出努力工作以獲得所需。而當路得到田間工作,神就供應她所需。如果我們正在等待著神的供給,試想想看:或許神也正在期待我們踏出第一步,以顯明我們所需的是多麼的重要。
路得徵得婆婆拿俄米同意到田間拾取麥穗,正巧到了波阿斯的田裡。路得「恰巧」到了波阿斯的田(得二3),而波阿斯剛好從伯利恆來,這「恰巧」正正是神的安排及帶領。這是神給路得的恩寵,讓他們兩個相遇。 「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得二4)、「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得二4),波阿斯這樣的打招呼與大祭司的祝福十分相似(參民六24-26),表明波阿斯和僕人們即使在工作中,也時刻活在神的面光當中。他們與神有這麼美好的關係,就不會被工作、利益所捆綁,所以樂意讓寄居者按照律法「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得二7),讓自己的恩典也成為別人的祝福,讓自己的工作能榮耀賜福的神。 「那是誰家的女子」(得二5),直譯是「這個女僕是誰?」。不單是問路得是誰,還問及路得的背景。 「是那摩押女子」(得二6),表示路得跟隨婆婆投靠神的事情已經傳遍了伯利恆,並且得著了眾人的讚許(得二11)。經文一再強調路得「摩押女子」的身分,讓我們看見神不單接納以色列人,也同樣接納所有的亞當後裔。 「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常在這裡」(得二7),督工的人在波阿斯的面前都讚許她的勤勞。 「屋子」(得二7),可能是臨時搭起來遮蔭的棚子,用來提供禾場工人休憩、飲水的地方。
二.路得蒙波阿斯的恩寵(得二8-12)
波阿斯稱路得為「女兒」(得二8),顯示他們兩人在年齡上有相當的差距。 「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二8),波阿斯不僅歡迎路得,更要路得緊跟著女僕一起拾取麥穗,不需要自卑地遠遠落後在後面。這樣當然比較容易有收穫,而且也比較不卑微。路得在波阿斯的眼前蒙恩,他吩咐僕人不可欺負路得,並可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得二9)。波阿斯明顯是要保護她、恩待她。路得聽了波阿斯話,便「俯伏在地叩拜」(得二10),她很謙卑和感恩,她體會到波阿斯對她好,並知道自己是蒙恩的。路得清楚知道自己「外邦人」(得二10)的身份,知道「拾取麥穗」(得二8)是因著恩典。路得自從「丈夫死後」(得二11),生活就陷入了困境;但正是她「向婆婆所行的」、「到素不認識的民中」(得二11)所行的一切,成了她人生的轉折,也成了萬民的祝福。波阿斯這樣恩待顧卹她,因為她跟著婆婆回來。 「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二12),波阿斯給路得的祝福如此美好,這裡我們看見要過蒙恩的生活,有兩個秘訣:
1.要以恩慈待人,不要有卑微或受害者的心態;
2.投靠耶和華的翅膀。委身在一個田間(教會)服事,對我們來說,就是對主忠心,不要三心二意。
路得恩待婆婆,離開自己的父母和本地,來到伯利恆投靠以色列的神,因此她就蒙恩。今天,有些人忙著幫助人,有些人忙著培養孩子,卻忽略了讓人「滿得祂的賞賜」;我們的愛心能給的都是有限的,最大的祝福,是讓無限的神成為幫助者、成為孩子自己的神。雖然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們同樣要在日常生活中操練「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參彌六8),成為神供應人、流出恩典的管道。
路得的一生展現了她那令人欽佩的特質:刻苦、仁愛、勤奮、忠誠和勇敢。由於她始終如一地保持了這些美德,回到伯利恆她贏得了極好的聲譽。而且,無論何時何地,她的這種美德總是保持不變。世人對基督徒的評價是透過觀察我們的工作,我們在社會上、在家裡,以及在教會中的表現而做出的。如果我們不被周遭的人和環境左右,而是按自己的信仰去生活的話,我們就能贏得好的聲譽,「給後來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6)。阿們!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