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拿透過神來看難處的時候,沒有兒女的難處,就讓她體會到神更需要一個合祂心意的器皿;毘尼拿作她的對頭,讓她能體會神因著人悖逆而被羞辱的心情。


撒母耳記()-不幸的人生

出處:好消息TV 主講人:康老師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撒母耳記上、下》是一卷書,《撒母耳記》不但是歷史的記錄,也是先知的話語,緊接著《士師記》《路得記》士師時代末期,之後是《列王紀》。 《撒母耳記.上》記載了以色列在迦南地的歷史,撒母耳是最後一位士師,也是祭司和先知。神藉著撒母耳帶領百姓迴轉歸向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了「各人任意而行」(參士廿一25)的混亂與黑暗,也脫離了非利士人的轄制;神又藉著他立了另外兩位主角掃羅(參撒上十1)和大衛(參撒上13)為王,使他從時代進入了以色列時代。按影片內容《撒母耳記.上》一章1-14節,我們一起來聽聽康老師的分享

視頻

附上音頻補充

 

以下文字非視頻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在士師秉政那個時期,我們發現以利也是一位末期的士師。就歷史的年代而言,祭司以利可能與參孫在同一個時期作祭司。即使這些士師是神興起來拯救百姓的——神確曾使用他們作這工作——然而看看他們自己,實在不夠完全。祭司們代表了百姓在神面前,就是因著祭司的失敗,神用了一個緊急的措施而興起了士師的等次;《撒母耳記.上》故事開始從一位母親做開場。依照影片進度,我們先來看《撒母耳記.上》一章1-14節的經文:

 

撒母耳記.上 一章1-14

1.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蘇弗的玄孫,托戶的曾孫,以利戶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

2.他有兩個妻子:一個哈拿,一個毘尼拿。毘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

3.這人每年從本城上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在那裡有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當耶和華的祭司。

4.以利加拿每逢獻祭的日子,將祭肉分給他的妻子毘尼拿和毘尼拿所生的兒女;

5.給哈拿的卻是雙分,因為他愛哈拿。無奈耶和華不讓哈拿生育。

6.毘尼拿見耶和華不讓哈拿生育,就作他的對頭,大大激動他,要使他生氣。

7.每年上到耶和華殿的時候,以利加拿都以雙分給哈拿;毘尼拿仍是激動他,以致他哭泣不吃飯。

8.他先生以利加拿對他說:哈拿啊,你為何哭泣,不吃飯,心裡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

9.他們在示羅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來。祭司以利在耶和華殿的門框旁邊,坐在自己的位上。

10.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

11.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

12.哈拿在耶和華面前不住地祈禱,以利定睛看他的嘴。

13.(原來哈拿心中默禱,只動嘴唇,不出聲音,因此以利以為他喝醉了。)

14.以利對他說:你要醉到幾時呢?你不應該喝酒。

 

暗暗的,神預備了一個器皿。每當神要有一個行動,要在這地上作一些事時,就會先預備一個器皿。所以暗暗的,神正為著士師秉政這個黑暗的時期預備一個器皿,來作促成這轉換時代的工作,乃是從一個婦人哈拿開始。我們略做以下分述:

 

一.哈拿沒有兒女(撒上一1-8)

「以利加拿」(撒上一1)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已經擁有、神已經創造」。他屬於利未支派的哥轄族,是可拉的後裔(參代上六22、27),他們的城邑位於以法蓮支派的境內(參書廿一20-21),所以說是「以法蓮人」(撒上一1)。以利加拿這個人有兩個妻子,「哈拿」(撒上一2)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恩典Grace”,“毘尼拿”(撒上一2)的意思可能是“寶石”。舊約沒有禁止一夫多妻,但神為人設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參創二21-24;太十九3-6),一夫一妻是教會領袖的條件之一(參提前三2)。

「這人每年從本城上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撒上一3),在士師時代,會幕和約櫃大部分時間都在示羅(參書十八1;士十八31)。以色列的「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參出廿三17),聚集到示羅守無酵節、七七節和住棚節(參士廿一19)。律法規定,平安祭的「祭肉」(撒上一4)要分給潔淨的家人吃(參利七19-21)。在三大節期中,只有住棚節要獻平安祭(參民廿九39),所以此時很可能是住棚節。 「哈拿沒有兒女」(撒上一2),在人看是「無奈」(撒上一5)、「羞恥」(參創三十23)的難處;但從神看,卻是「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撒上一5),好讓祂的旨意成就在哈拿身上。神要藉著這難處來預備、磨練與祂同工的器皿,讓哈拿成為神百姓的祝福,為救恩的歷史帶來重大的轉折。

當哈拿透過神來看難處的時候,「沒有兒女」(撒上一2)的難處,就讓她體會到神更需要一個合祂心意的器皿;而毘尼拿「作她的對頭」(撒上一6)的難處,也讓她能體會神因著百姓的悖逆而被仇敵羞辱的心情。 「耶和華殿」(撒一7)原文是「耶和華的房屋」。當時還沒有聖殿,這裡指著會幕及獻祭周圍的地方。 「毘尼拿仍是激動他」(撒一7),「激動(trouble)」意思是使她傷心、激動、生氣。哈拿不斷地被激動,來到神的面前本應是歡慶吃飯、與神連結的,但她吃不下,不斷地哭泣。 「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撒上一8),以利加拿雖是安慰,但並不能同理心看見哈拿的羞恥;對當時猶太婦女來說,沒有生育是極大的羞恥,被視為神的懲罰。

 

二.哈拿不住地祈禱(撒上一9-14)

哈拿在痛苦中學會了尋求上帝,「祭司以利在耶和華殿的門框旁邊,坐在自己的位上」(撒上一9),此處描述哈拿進到祭司以利坐位旁,也就是離聖所最近的會幕尋求上帝。她選擇了到上帝的面前祈禱-「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撒上他的頭。」(一10-11),這是一個選擇的哈拿。因為她沒有孩子,所以她的生活不完美。哈拿不是因為別人激動她,才在上帝面前求這個孩子,而是因為她希望自己有個孩子,哈拿知道只有上帝能幫助她。當她來到上帝面前時,沒有祈求說“求你除去我的對頭,改變我的生活”,而是求上帝能夠眷顧她的軟弱,能夠看顧、補足她生活中的缺陷,讓她的人生更加完美。這是一個智慧母親所做的決定。

「難處」不但不讓哈拿沉淪,反而催促她「不住地禱告」(撒上一12),最終能從神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難處。哈拿體貼神的心意,求神「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也就是主動把自己所求的頭生兒子歸給神,作一個合格的拿細耳人,滿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敵的羞辱。這禱告摸著了神的需要,立刻蒙了神的悅納。因為神就是要把人帶到一個地步,願意把自己所領受的恩典用來榮耀神。這禱告使神心滿意足,也改變了神百姓的歷史。在住棚節期間,百姓可以把「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吃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參申十四23),所以以利以為哈拿「喝醉了」(撒上一13)。哈拿向上帝禱告,但以利覺得她喝醉了,說她「你要醉到幾時呢,你不應該喝酒」(撒上一14)。因著人無法理解她,但是人不知道的事,神卻知道。

 

哈拿雖然愁苦,哈拿沒有出動自己的肉體血氣,沒有用人的方式與對頭毘尼拿去作對,她沒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她選擇的是「用禱告戰勝自己的軟弱、用禱告戰勝自己的愁苦、用禱告使自己的靈命更加剛強」的原則。藉著禱告使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更親近。阿們!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

收藏(0)
請登入加入書籤 關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