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在的任何困難環境,我們不用懼怕,只管跟隨神,神到如今都幫助我們,願神繼續興起我們每一個人。
撒母耳記.上-以便以謝(補07)
出處:佳音LOVE聯播網 主講人:康老師
先前「耶和華因伯‧示麥人擅觀祂的約櫃,就擊殺了他們七十人」(參撒上六19),伯.示麥人想要送走約櫃,於是約櫃就運到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的家中。其實也不能說伯示麥人不歡迎約櫃歸來,但是他們似乎就是缺少了敬畏。高興之餘,失了敬畏的心,就任自己好奇的心左右,終究是導致了悲劇。我們是否對上帝存有敬畏之心呢?考慮不同讀者需要,採逐章分享,接續我們以音頻分享第七章,按音頻內容《撒母耳記.上》七章1-17節,我們一起來聽聽康老師的分享
音頻《撒母耳記.上》七章
以下文字非音訊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撒上七2),由和合本的翻譯看起來,很容易讓人以為約櫃在基列耶琳的時候,以色列人歸向神。其實這段時間,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的壓迫加劇,導致以色列人痛苦不堪,向上帝哀號哭泣。很像標準的《士師記》場景。故事焦點仍是「耶和華的約櫃」,也是撒母耳在祭司以利死後,正式登場「作以色列的士師」(撒上七15)。依音頻進度,我們先來看《撒母耳記.上》七章1-17節的經文:
撒母耳記.上 七章
1.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
2.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3.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拯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4.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
5.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
6.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7.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
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10.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11.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
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13.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
14.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屬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和好。
15.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
16.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
17.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並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約櫃為甚麼停留在基列.耶琳二十年?以利過世後,撒母耳還小尚未能承接士師的工作,所以神一再等候,等候孩子撒母耳起來,當撒母耳起來,他就帶領以色列全家回歸。撒母耳是以色列民最後的一位士師。參孫作拿細耳人,是神所吩咐的;撒母耳作拿細耳人,卻是他母親主動獻上的。但撒母耳與以色列之前所出現的士師都不一樣,他從小成長在示羅的殿中,「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參撒上二18)。士師是“審判者,也是拯救者”,當民族受到他人欺壓時,要帶領百姓去爭戰。這對撒母耳而言,有點強人所難,但這都是神的計畫。我們略做以下分述:
一.帶領以色列人歸向耶和華 (撒七1-12)
此時示羅應該已經被毀,所以約櫃不是運到示羅,而是運到基列.耶琳。基列·耶琳在從沿海平原經梭烈谷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上,已經進入猶大山地,海拔約720米,所以說基列·耶琳人“下來”(撒上七1)。 「亞比拿達」(撒上七1)可能是一位敬虔的利未人,所以並沒有因為伯·示麥人的悲劇而為難(參撒上六19-21)。他有三個兒子:以利亞撒(撒上七1)、烏撒和亞希約(參撒下六3)。烏撒後來因觸摸約櫃而被神擊殺(參撒下六6-7)。非利士人雖然懼怕神的約櫃,但卻不怕神的百姓。經過亞弗之戰,他們已經看出以色列人失去了神的同在,也看透了百姓的屬靈麻木,所以照樣轄制他們,而百姓竟然「過了二十年」(撒上七2)才向神痛哭。 「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七2),原文是“以色列全家都向耶和華哭泣”,表明他們的哭泣就像士師時代一樣,只是因為痛苦,而不是因為悔改。在士師時代,百姓並不是第一次除掉偶像(參撒上十二10)。但他們除掉偶像,只是因為受不了仇敵的轄制,而不是因為看見了偶像的可憎,更不是因為「專心歸向耶和華」(撒上七3)。因此,他們雖然除掉了外面的偶像,「單單地事奉耶和華」(撒上七4),裡面卻把利益和安全當成了新的偶像,漸漸代替了神的地位,以致最後看不見神保護的手,反而要求撒母耳像列國一樣為他們立王(參撒上八5)。撒母耳提出的三個要求,也是教會和信徒靈性復興的三個必要條件:
1.「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撒上七3):除掉裡面和外面的偶像,不讓任何人、事、物在心中代替神;
2.「專心歸向耶和華」(撒上七3):不是為了解決難處而利用神,而是因為愛慕神、痛恨罪,認識了肉體和偶像的可怕,所以專心跟從神、順服神,成為「屬聖靈」(參羅八9)的人;
3.「單單地事奉祂」(撒上七3):也就是「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盡心盡性事奉祂」(參書廿二5),不可「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參太六24)。
「米斯巴」(撒上七6)的意思是“守望台”,位於便雅憫境內(參書十八26),以色列人曾在此聚集進攻便雅憫人(參士二十)。 「打水澆」(撒上七6),聖經其他地方都沒有記載類似的儀式,這裡表示「傾心如水」(參哀二19),可能透露出這個儀式背後的動機是表達哀痛悔改。 「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撒七6),指撒母耳正式開始做士師。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立志與偶像斷絕關係,相當於宣布脫離非利士人四十年的轄制(參士十三1),所以非利士人先發製人,主動「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撒上七7)。撒母耳「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撒上七9),燔祭牲只是「一隻吃奶的羊羔」(撒上七9),可能因為非利士人已經兵臨城下,來不及找更大的祭物。其實,出生八天的牲畜就可以當祭物(參利廿二27)。這次百姓是真心信靠神,即使危險迫在眉睫,他們還是耐心等待獻祭完成。神是不會耽誤事的神,燔祭剛獻上,神的手就開始工作,「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撒上七10)。非利士人趁機攻擊以色列人,撒母耳帶領以色列人倚靠上帝打敗非利士人。 「伯甲」(撒上七11),字義是“公羊之家”或“羊兒之鄉”,至今詳細地點已無法可考。 「以便以謝」(撒上七12)的意思是“幫助之石”,並不是亞弗附近的“以便以謝”(參撒上四1)。撒母耳「給石頭取名叫以便以謝」(撒上七12),表示結束了上一個「以便以謝」的失敗。第一個「以便以謝」,是百姓把約櫃當作自己的幫助;第二個「以便以謝」,是百姓認識到約櫃所代表的神才是真正的幫助,並且「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撒上七12)。
二.生作以色列的士師 (撒上七13-17)
米斯巴之戰,結束了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四十年的轄制(參士十三1),使非利士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上七13),但要到大衛做王的時代才被完全征服(參撒下八1)。 「從以革倫直到迦特」(撒上七14),是一條從北到南、長約8公里的分界線,其中「以革倫」位於梭烈谷,「迦特」位於以拉谷,這兩條山谷是非利士人進攻猶大山地的主要通道。 「亞摩利人」(撒上七14)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他們此時不再成為以色列人軍事上的威脅。 「伯特利、吉甲、米斯巴」(撒上七16),都在便雅憫和以法蓮境內,撒母耳巡行的範圍是迦南地的中部。 「拉瑪」(撒上七17),的祭壇,可能是代替示羅被毀的會幕。經文指出撒母耳是神所揀選的士師,他每年巡行以色列全地,在家裡和三個地方審判以色列人。神與他同在,透過他拯救以色列人。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撒母耳靠著神的手興起作士師,帶領以色列全家歸向耶和華,不再拜其他偶像。願我們都起來成為撒母耳,被神大大使用,帶領全家和我們身邊的人都歸向神、服事神,神的手在我們身上,給我們能力,當我們倚靠祂時,神的手也會在仇敵身上,攻擊仇敵,使仇敵敗退,仇敵在我們身上所得著的要完全歸還,正如非利士人要把土地歸還給以色列人。面對現在的任何困難環境,我們不用懼怕,只管跟隨神,神到如今都幫助我們,願神繼續興起我們每一個人。阿們!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