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並沒有自己稱王,而是猶大支派主動「膏大衛作猶大人的王」(撒下二4);大衛不是倚靠刀劍打下了王位,而是被神帶領到了王位上面。
撒母耳記下– 猶大家的王 (補02)
出處:佳音LOVE聯播網 主講人:康老師
掃羅和他的兒子死後,既然大衛在耶西家裡受膏(參撒上十六13),理當繼承王位。但是大衛沒有馬上做出任何的決定,而是問耶和華他是否可以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和應該去哪一個城?耶和華啟示大衛到南部的希伯崙去。接著,大衛在希伯崙就第二次公開受膏做猶大支派的王。考慮不同讀者需要,採逐章分享,接續我們以音頻分享第二章,按音頻內容《撒母耳記.下》二章 1-32節,我們一起來聽聽康老師的分享
音頻《撒母耳記.下》二章
以下文字非音訊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一場大戰,約押的軍隊得勝了(撒下二17),但是以色列國土分裂,名正言順的大衛王和王位的覬覦者伊施波設之間不可能有和平,戰爭持續到大衛作全以色列王的時候才停止(參撒下五1-5)。今天,在許多基督徒的生命中,確實有一場激烈的內戰,那就是屬肉體(掃羅的國度)與屬靈(大衛的國度)的內戰,有關誰佔上風問題上的爭鬥,而且該鬥爭非常激烈。依音頻進度,我們先來看《撒母耳記.下》二章1-32節的經文:
撒母耳記.下 二章
1.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崙去。
2.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裡去了。
3.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崙的城邑中。
4.猶大人來到希伯崙,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人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
5.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埋葬。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
6.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
7.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8.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
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
10.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
11.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六個月。
12.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
13.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
14.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
15.就按著定數起來:屬掃羅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
16.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僕倒。所以,那地叫做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17.那日的戰事兇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
18.在那裡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
19.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
20.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
21.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
22.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若殺你,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
23.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裡僕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僕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24.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
25.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
26.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
27.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
28.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29.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但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
30.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
31.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
32.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恆,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裡。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崙。
這一章主要有五個人物,兩個王大衛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兩元帥押尼珥和約押,還有被押尼珥刺死的亞撒黑。雖然經句中是兩個國度的內戰,一個是屬靈國度,但裡面仍有血氣的人;在屬血氣的國度也是一樣。我們略做以下分述:
一.二王統治神的百姓 (撒下二1-11)
1.大衛在希伯崙作王(撒下二1-7)
大衛早已受膏(參撒上十六13),現在掃羅已經戰死(參撒上卅一4),但經歷了洗革拉的功課(參撒上三十1-8),大衛不再自作主張,而是繼續“專等候”(參詩六二1)神。從前被追趕的時候,大衛順服神的權柄;現在環境有利了,大衛還是順服神的權柄。只有在各種環境下都以神為王、順服神權柄的人,才能為神作王、顯出神的權柄。大衛求神帶領,連「上哪一個城去」(撒下二1),都要求神決定,絕不越過神的界線。 「耶和華說:上希伯崙去」(撒下二1),神藉著亞瑪力人燒毀了洗革拉,大衛就明白是該回到猶大地的時候了。 「希伯崙的城邑」(撒下二3)原文是複數,包括附近的許多村鎮。表示跟隨大衛的一大群人是住在希伯崙及附近的郊野城鎮。大衛一生曾經三次受膏:第一次撒母耳在伯利恆膏他作神百姓的王(參撒上十六13),第二次是猶大支派在希伯崙膏他「作猶大家的王」(撒下二4),第三次是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長老在希伯崙膏他「作以色列的王」(參撒下五3)。大衛並沒有自己稱王,而是猶大支派主動「膏大衛作猶大人的王」(撒下二4);大衛不是倚靠刀劍打下了王位,而是被神帶領到了王位上面。 「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撒下二4),可能大衛依舊關心掃羅和約拿單的後事,遂派人去探查。 「你們要留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撒下二5),對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參撒上卅一11-13),去尊榮、紀念掃羅和約拿單的人,大衛表示了適當的感謝與祝福。 「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撒下二6),雖然基列·雅比人還在支持掃羅家,但大衛也感謝他們對神的受膏者掃羅的忠心,勉勵他們在艱難中「要剛強奮勇」(撒下二7);並且主動宣告要成為神歸來在艱難中「要剛強奮勇」(撒下二7);並且主動宣告要成為神歸恩厚是否歸恩厚。
2.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 (撒下二8-11)
「押尼珥」(撒下二8)是掃羅的堂兄弟,也是軍隊的元帥。 「伊施波設」(撒下二8)原名「伊施巴力」(參代上八33),意思是〝主的人〞;可能為了避諱〝巴力〞這個字,所以用「波設」替代,結果意思就成了〝可恥之人〞。 「瑪哈念」(撒下二8)位於約旦河東,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產業的交界處(參書十三26、30),基列•雅比之南,是當年雅各過雅博河前遇見天使的地方(參創必二1-2),是利未人的城(參書廄38)。 「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撒下二10),這兩年的時間展現了大衛一方非凡的耐心、忍耐力和對神的信靠。大衛雖然在南部做王,但北方卻還是掃羅的兒子做王,他是被押尼珥扶持上位的。伊施波設統治以色列除猶大支派的其他支派,但其實有許多區域被非利士人佔領。當時以色列基本上被分成了3 個區域。 非利士人佔領區,大衛統治的南部猶大支派區,以及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所做王的北部區域。大衛先「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撒下二11),然後作整個以色列的王(參撒下五3)。因此,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二年」(撒下二10),很可能是在大衛作猶大王的最後兩年。接下來我們將看到大衛如何逐步統一整個以色列,成就耶和華的旨意。
二.猶大支派和以色列其餘支派之戰 (撒下二12-23)
「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撒下二12),佔領北部的伊施波設一方就從他們的首都瑪哈念出來,帶著部隊往南部基遍。 「基遍」位於約旦河西的便雅憫支派境內,靠近掃羅的老家基比亞,也靠近猶大的邊界。 「洗魯雅」(撒下二13)是大衛的姐姐,她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撒下二18)都是大衛手下的勇士。 「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撒下二14),中文新譯本是〝讓年輕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比武打鬥吧〞。押尼珥提議,從他的人和約押的人兩邊各派出十二人出來,進行一場對決。 「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僕倒」(撒下二16),這場對決很快淪為一場喋血決鬥,雙方都損失慘重。這場喋血對決之後,雙方隨即爆發激戰,戰事兇猛,不過大衛的人在約押的指揮下,在「希利甲.哈素林」(撒下二16)的爭鬥中佔了上風。 「希利甲.哈素林」字義是〝刀劍遍野〞。
大衛的姊姊「洗魯雅」有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撒下二18), 是大衛的姪子,但由於大衛是八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以他們可能與大衛年紀相當,甚至比大衛還要大些。其中「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撒下二18),趁著「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撒下二17),他就追趕押尼珥。然而,押尼珥的擔心「有什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 」(撒下二22),也是完全有道理的,押尼珥不想加深他和亞撒黑哥哥約押的仇恨,就兩次勸阻亞撒黑(撒下二21、22),但亞撒黑固執不放棄。 「槍鐏」(撒下二23)可能是槍矛的尾端,最後亞撒黑死在了押尼珥的槍下。很明顯,押尼珥是出於自衛才殺了亞撒黑──他是不得已而為之。
三.押尼珥呼籲停戰 (撒下二24-32)
「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撒下二24),現在他們不只為大衛而戰,他們更想要為他們的兄弟亞撒黑的被殺報仇。 「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撒下二25),押尼珥有了便雅憫人的援軍,就呼籲約押停戰。押尼珥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撒下二26),挑起內戰的是押尼珥(撒下二14),呼籲停戰的也是押尼珥(撒下二26)。當約押兩個憤怒的兄弟想要血債血償時,押尼珥發現此時必須求和。 「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撒下二26),一面承認雙方是弟兄,又把戰爭的責任歸咎於對方,一面也要求停戰。約押說「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撒下二27),也可譯為〝你若不說那句話,百姓會一直追趕弟兄到早晨〞,意思是約押接受停戰,但他們也有能力一路追殺到天亮。 「約押」字義是〝耶和華是父〞,是大衛的軍隊統帥。約押對戰力的評估,可能是因為他的士兵追趕已經精疲力竭,需要休息;也可能是為了避免引發與押尼珥的援軍打一場硬戰,「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撒下二28),雙方各自撤兵。
「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撒下二30),大衛這邊的軍隊損失了二十人。押尼珥和伊施波設的軍隊損失了「共三百六十人」(撒下二31)。在這場爭戰中,兩方一共死了三百八十人,從此開始了「爭戰許久」(參撒下三1)的內戰。神百姓之間內戰,無論誰輸誰贏,受虧損的都是神的國度,高興的都是仇敵非利士人。雖然約押願意休戰,但仍為他弟弟之死而懷恨在心(撒下二23),最終暗殺了押尼珥(參撒下三27),自己也落到悲慘的結局(參王上二32-34);這一切,都印證了「體貼肉體的,就是死」(參羅八6)。
從過去的以色列到今日的教會,神百姓的歷史一直充滿了出於血氣的「結黨、紛爭」(參加五20),甚至演變成「戰事兇猛」(撒下二17),導致兩敗俱傷。不管理由有多屬靈,其實都是因為體貼肉體、不肯順服神的權柄。求聖靈常常提醒我們不是總是求神給我們什麼,按照我們的心意來行事,而是像大衛一樣先尋求神的意思,求神指引前面的道路。求神幫助我們學習放下自己的肉體血氣,常常來到神的面前尋求祂的旨意。阿們!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