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敵處心積慮地一再攻擊大衛,要消滅神的國;結果大衛靠神得勝,撒但蒙羞退去。但撒但在幕後暗暗發笑,原來兩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只是序曲。


撒母耳記下罪惡的開始

出處:好消息TV 主講人:康老師

《撒母耳記.下》八章是大衛在外面得勝(參撒下八1-18),第九章是大衛在裡面得勝(參撒下九1-13),因此,從第十章開始,撒但就從外面和裡面攻擊大衛。戰爭的發起國亞捫人,住在約旦河東,他們的祖先是亞伯拉罕的兄弟羅德(參創十九38)。在士師時代,亞捫人就多次跟以色列人開戰。最近一次是亞捫人挑釁,被掃羅擊敗。跟掃羅開戰的是當時的亞捫王拿轄,也許是因為敗在掃羅手中,後來就曾經支持大衛。亞捫王拿轄過世,大衛派人去慰問亞捫王哈嫩,但是哈嫩侮辱的大衛的使者,侮辱使臣就是侮辱差遣他們的君王。按影片內容《撒母耳記.下》十章9節至十一章10節,我們一起來聽聽康老師的分享

視頻

附上音頻補充

以下文字非視頻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我們昨天才剛讀過,大衛施恩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參撒下九1)。大衛用的「厚待」(撒下十2),其實跟昨天的「施恩」(參撒下九1)、「慈愛恩待」(參撒下九3)是在原文中同一個詞,可見他是真心實意的。亞捫王哈嫩在挑撥之下,羞辱對方的使者,實在是不可理喻。本章和《歷代誌上》十九章基本上相同,都是記載了兩次戰爭,發生在亞捫人,亞蘭人以色列人之間,可以算大衛事業的巔峰。 「文字版」我們將以每日一章來分享,按逐章研讀進度,我們先來看《撒母耳記. 下》十章1-19節的經文:

 

撒母耳記. 十章

1.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

2.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於是大衛差遣臣僕,為他喪父安慰他。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

3.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

4.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

5.有人告訴大衛,他就差人去迎接他們,(因為他們甚覺羞恥),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

6.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

7.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

8.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瑣巴與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並瑪迦人,另在郊野擺陣。

9.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就從以色列軍中挑選精兵,使他們對著亞蘭人擺陣。

10.其餘的兵交與他兄弟亞比篩,對著亞捫人擺陣。

11.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

12.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

13.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人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

14.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約押就離開亞捫人那裡,回耶路撒冷去了。

15.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

16.哈大底謝差遣人,將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他們到了希蘭,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

17.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過約但河,來到希蘭。亞蘭人迎大衛擺陣,與他打仗。

18.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

19.屬哈大底謝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以色列人和好,歸服他們。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

 

神百姓的得勝,是對神仇敵的羞辱,必然會遭到仇敵的反擊。因此,什麼時候大衛得勝,什麼時候就要遭到撒但攻擊;大衛在哪裡得勝,撒但就要他在哪裡失敗。我們略做以下分述:

 

一.哈嫩侮辱大衛的使者 (撒下十1-5)

約旦河東的「亞捫人」(撒下十1),在士師時代和掃羅時代曾多次欺壓以色列人(參士三13;士十7;撒上十一1)。大衛說「拿轄厚待我」(撒下十2),可能是大衛在躲避掃羅追殺時與拿轄結交,因為拿轄曾敗在掃羅手下(參撒上十一11);也可能指周圍列國都對付以色列的時候,唯獨亞捫人沒有進攻過以色列。 「大衛差遣臣僕,為他喪父安慰他」(撒下十2),一個敬畏神的人,對待弟兄和對待外邦人一樣信實。 「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撒下十3),但亞捫人的首領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挑起了這場戰爭。 「傾覆這城」指攻取亞捫的京城拉巴。

「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撒下十4),剃掉使臣一半的鬍鬚對他們以及以色列王大衛而言都是奇恥大辱。 「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撒下十4),讓大衛臣僕赤身,受暴露下體之辱,特別是他們奉行割禮,這點尤其會受到外邦人的譏諷嘲笑。哈嫩嚴重羞辱使節,等於正式宣戰。大衛沒有將這些人當作政治工具來激起人民對亞捫人的仇恨和怒火。 「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撒下十5),大衛更關心臣僕他們個人的尊嚴和榮譽,所以允許臣僕他們暫時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重新長起來後再返回耶路撒冷。

哈嫩挑起戰爭的理由是毫無根據的,但背後卻是撒但的手在操縱,他要對付大衛的寶座和國度,要叫神所應許的「大衛之約」落空。

 

二.約押打敗了亞蘭人和亞捫人 (撒下十6-14)

1.約押出兵擺陣(撒下十6-8)

「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撒下十6),有英文翻譯成“亞捫人知道自己成了大衛所厭惡的”,他們也明白自己所做之事令人厭憎。亞捫人卻坐不住了,他們招募亞蘭人一共三萬兩千人,跟大衛正式宣戰。本章只用了「招募」這個詞,但按照《歷代誌上》中的記載,亞捫人出了一千他連得銀子(參代上十九6),按當時的行情,這筆錢大約可以買十萬奴隸。 「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帶勇猛的全軍出去」(撒下十7),事已至此,大衛也不能軟弱,派出手下兩員大將約押和亞比篩出戰。 「勇猛的全軍」原文意指“強壯的整個軍隊”,可能表示約押不是帶一般的民兵出戰,而是帶職業軍人出戰。

2.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 (撒下十9-14)

「約押看見敵人在他前後擺陣」(撒下十9),約押看出訓練有素的亞蘭僱傭軍安營在適合戰車展開的「米底巴」(參代上十九7)曠野,從後面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軍隊可能被前後包抄,所以約押兵分兩路,自己帶領少數精兵去攻擊訓練有素的亞蘭僱傭兵,其餘的兵交給弟弟亞比篩去攻擊戰鬥力比較弱的亞捫人。 「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你」(撒下十11),意思是約押並不能完全確定哪一邊的敵人更強,對自己的作戰部署並沒有完全的把握。 「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撒下十12),約押盡其所能做好了戰前準備,這是明智之舉,同時全力以赴贏得勝利。同時,他知道最終的結果掌握在神的手中。撒但操縱亞捫人和亞蘭人聯合對付以色列,是要消滅神的國。約押意識到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爭戰,所以說要「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撒下十12),把自己交託在神的手裡,只求神的旨意成就。每個事奉神的人都是如此,雖然自己都當盡自己的本分「剛強、作大丈夫」(撒下十12),但結果並不在我們手中,要靠「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撒下十12)。

「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撒下十13),經文甚至沒有記述約押與亞蘭人在戰場上交手的場面。這支僱傭兵在以色列軍隊面前逃跑,因為神與以色列軍隊同在。 「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撒下十14),約押雖然打勝,但沒有繼續圍攻拉巴城,有人猜測是季節天氣的威脅下不宜長久作戰。

 

三.亞蘭歸順以色列 (撒下十15-19)

本是亞捫人挑起的戰端,反倒僱傭兵亞蘭人想扳回面子。 「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又聚集。」(撒下十15),以色列的敵軍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他們非常頑固,又折返再次發動攻擊。 「哈大底謝」(撒下十16)是瑣巴的亞蘭王,已經被大衛打敗過一次(參撒下八3)。 「大河那邊」(撒下十16)指幼發拉底河那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希蘭」(撒下十16)位於約旦河東的基列地。之前亞蘭人只是亞捫人的僱傭軍,現在卻是他們主動進攻以色列,甚至從遙遠的美索不達米亞調兵增援。 「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撒下十17),大衛召集以色列其餘兵力,企圖阻止亞蘭人的增援部隊粉碎他們這支勇士之軍。最後他們取得光榮勝利「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撒下十18),大衛集合了全國的力量,親自過河迎戰;結果大大得勝,亞蘭諸王投降,「就與以色列人和好,歸服他們。於是亞蘭人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撒下十19)。自此,一直到所羅門的時代才重新與以色列為敵(參王上十一25)。

本章經文結束時,拉巴成了一個遺留問題。從地上看,是仇敵處心積慮地一再攻擊大衛,要消滅神的國度;結果大衛靠神得勝,諸王不堪一擊,撒但蒙羞退去。但從天上看,我們卻看到撒但在幕後暗暗發笑,原來兩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只是序曲,十多萬軍隊只不過是龍套,這一切都是為著一個女人的出場預備舞台(參撒下十一2)。當作了足夠的鋪墊以後,撒但才在一個慵懶的午後親自出手,要「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參撒下十二14)。

 

大衛此時坐穩了王位,而且征服了所有外在敵人,兩天前讀過的《撒母耳記. 下》八章中反覆強調說「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參撒下八6、14)。今天的兩場戰役,他也贏得非常輕鬆。從各個角度來看,他可以算是到達了一個事業上的巔峰。我們應當善用才智與資源,好好順服神,倚靠神得享美果。求主警醒我們,所有事業、財富上的成功,都不是僅僅靠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從神而來的恩典。我們要時時保持敬畏謙卑的心,走好神命定的路。阿們!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

 

收藏(0)
請登入加入書籤 關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