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立約的血並沒有像在西乃山時立約一樣,耶穌設立聖餐要門徒用餅和杯紀念耶穌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因為這流出的血帶著赦罪的功效。
出埃及記 (四二) 立約的憑據
出處:好消息TV 主講人:賴老師
「約書」這是十誡之後,律法中的一部份(參出廿22~廿三33);也是以色列人立國的基礎。摩西先把這些命令寫在約書上(參出廿四7),然後再把百姓為遵守此命所立的約用血封緘(參出廿四8)。本約書中所立各項計有:關乎希伯來奴僕、兇殺、拐騙、或咒罵父母之人的處死。鬥爭傷人的當賠償;「以眼還眼」;己牛傷人或傷人之牛的賠償損失;毀人田產之例;引誘婦女之例;行邪術,與獸淫合,以及拜偶像之人的處死;善待寡婦孤兒;借貸之例;當頭之例;不可毀謗官長;初熟之物與頭生的。謠言、暴徒、不可偏護窮人。顧卹獸類、賄賂、容旅。安息日、安息年、逾越節、收割節、收藏節、初熟之物。不可以山羊羔母之奶煮山羊羔;遵行律法的將賜以引導和保護;不可與迦南人立約,要求神的百姓與世界有徹底的分別等等。接著我們研讀的經文進度是《出埃及記》廿四章1-18節,我們一起來聽聽賴老師的分享
視頻
附上音頻補充
以下文字非視頻內容,僅做粗略分享:
《出埃及記》廿四章不但回應了前幾章十誡和社群規範的例律典章,也預示了後面章節關於會幕和事奉的規例,具有過渡性的作用。本章也有記述摩西和其他領袖在聖山上的活動,更記述以色列百姓和神立約當日的情況,是整捲《出埃及記》僅次於過紅海的高潮之一。在新約聖經的《希伯來書》九章特別以本章的情景,當成訂立新約的預表(參來九18-21)。按影片的經文進度《出埃及記》廿四章1-18節,我們先來看以下經文:
出埃及記 廿四章
1.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我這裡來,遠遠的下拜。
2.惟獨你可以親近耶和華;他們卻不可親近;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來。
3.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
4.摩西將耶和華的命令都寫上。清早起來,在山下築一座壇,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
5.又打發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獻燔祭,又向耶和華獻牛為平安祭。
6.摩西將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灑在祭壇上;
7.又將約書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
8.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
9.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
10.他們看見以色列的神,他腳下彷彿有平舖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
11.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們觀看神;他們又吃又喝。
12.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裡來,住在這裡,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
13.摩西和他的幫手喬舒亞起來,上了神的山。
14.摩西對長老說:你們在這裡等著,等到我們再回來,有亞倫、戶珥與你們同在。凡有爭點的,都可以就近他們去。
15.摩西上山,有雲彩把山遮蓋。
16.耶和華的榮耀停在西乃山;雲彩遮蓋山六天,第七天他從雲中召摩西。
17.耶和華的榮耀在山頂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烈火。
18.摩西進入雲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晝夜。
人類的始祖在伊甸園犯罪之後,就開始「躲避耶和華神的面」(參創三8)。 「我們的神是烈火」(參來十二29),罪人在聖潔的神面前「恐怕他們有多人死亡」(參出十九21)。因此,在罪的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連神所呼召的人都「不可親近」(出廿四2)神,只有中保摩西被特許「可以親近耶和華」(出廿四2)。我們略做以下分述:
一. 對摩西的應許(出廿四1-8)
神救贖的目的是讓人回到祂面前,因此,最初是所有的百姓都「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山的邊界」(參出十九12),然後神呼召摩西一個人「上山頂」(參出十九20 ),接著又允許他「和亞倫一同上來」(參出十九24),現在又允許「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出廿四1)一起上山,一步一步地把恩典的門打開。 「拿答、亞比戶」是亞倫的兒子;無法確定七十個長老是怎麼選出來的,但確定是族群中的領袖。 「遠的下拜」(出廿四1),在舊約時代救恩尚未成就之前,人與神的關係是相當疏遠的。惟有摩西「可以親近耶和華」(出廿四2),因為他是神選的,有大祭司的身份。 「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出廿四3) ,百姓聽完神的律法後表示完全贊同。百姓在神頒布十誡和典章之前,就滿口答應「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參出十九8),現在聽了十誡和典章,還是一再答應「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廿四3) ,他們口頭上表示同意,願意順從耶和華神。我們也常常落在這樣有口無心的愚昧裡,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神面前所承諾的是什麼。
「摩西將耶和華的命令都寫上」(出廿四4),摩西必須將神的話記錄下來,必須採取具體措施確認以色列百姓與神所立的約。 「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出廿四4),提到「十二個支派」是出埃及後第一次提到,在這之前因為他們是奴隸,族別觀念並不太有意義,但現在到這個時候他們可能已經開始有了族群支派的觀念了。 「去獻燔祭,又向耶和華獻牛為平安祭」(出廿四5),只有在獻祭的情況下,約才算訂立。透過獻祭,在神面前承認我們自己的罪與失敗,透過祭物的代死,滿足這項需求。
在立約的儀式中,摩西將立約的血一半「灑在壇上」(出廿四6),一半「灑在百姓身上」(出廿四8),可能是灑在代表十二個支派的「十二根柱子」上(出廿四4),表示聖約裡的合一。 「又將約書念給百姓聽」(出廿四7),約是在百姓聽見神的話,並且做出回應時訂立的。以色列人必須回應神的話「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廿四7),正如神不會與以色列協商祂的約,神也不會將祂的約強加於他們。這其實是他們第三次向神承諾了,他們必須自願回應。 「這是立約的血」(出廿四8),約是用血締結的。 「是耶和華照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出廿四8),說明神與他們共同遵守這約。 「立約的憑據」在獻祭中,血代表傾倒的生命,為「立約」獻出生命。藉著這象徵的行動,神重申對以色列人種種應許,也教導我們預表關於耶穌基督捨己受死(代贖)的功課。
二. 在西乃山上見神(出廿四9-18)
首先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筵席,在神前吃飯是當時立約儀式的一部分(參創卅一54)。 「祂腳下彷彿有平舖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出廿四10),他們所見的景像在他腳下,這點暗示他們所見的最多是神的腳凳。很有可能他們看見了有關神的屬天異象的某些面向(參結一26)。 「祂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出廿四11),「尊者」原文意思是“房角釘”,意表重要的古體詞語。有七十四個人聚集在顯現出來的神面前,這些人以如此正常的方式深刻地經歷了神。 「他們觀看神;他們又吃又喝」(出廿四11),人在恩典中「看神」、「又吃又喝」,不再「發顫」(參出十九16),這表明律法是在恩典中傳下來的。雖然律法是嚴肅的,但是當律法把人帶到神面前的時候,人所感受到的是恩典和釋放。
「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出廿四12),原文是「石版,就是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 「他的幫手約書亞起來,上了神的山」(出廿四13),其實約書亞陪著摩西走了一段距離,在那裡等了六天,第七天摩西自行上山頂。當下的場景是以色列民族聚集在山腳下,亞倫和他的眾子以及以色列的七十個長老都在半山腰。約書亞和摩西走得更遠,唯有摩西與神會面。 「有亞倫、戶珥與你們同在。凡有爭訟的,都可以就近他們去」(出廿四14),摩西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兩個人有能力監督管理以色列人的營地。
「有雲彩把山遮蓋」(出廿四15),這些密雲、濃煙、烈火都是聖經中神榮耀顯現時的景象。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乃山」(出廿四16),「停Shakan」希伯來動詞原文是「居住」,如果是名詞形式時指的就是「會幕」,也就是上帝神在地上的「住所」。 「耶和華的榮耀」被猶太拉比們稱為Shekinah Glory, 意思是居住停留的榮耀,是神與人同在的彰顯。到了第七天,神才「從雲中召摩西」(出廿四16),此時摩西被神的榮耀充滿到一個地步。 「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烈火」(出廿四17),從山下仰望山頂,或許這種榮光看起來如同炙熱火焰,那光芒四射的餘燼。當摩西在西乃山上時,神榮耀的同在「在山上四十晝夜」(出廿四18)。雖然百姓不能看見神,也不能看見摩西,但神留下「雲彩」祂同在的榮耀提醒他們要堅固信心,並幫助他們信靠這位肉眼看不見的神。
耶穌立約的血並沒有像在西乃山時立約一樣,耶穌設立聖餐要門徒用餅和杯紀念耶穌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因為這流出的血帶著赦罪的功效。我們「相信」耶穌寶血赦罪的功效,我們都是因信稱義,因信得救。所以基督徒守聖餐吃餅喝杯,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個恩典。因著相信耶穌立約的血,我們就有了立約的憑據,我們要一直這樣做,堅定我們的信心和盼望,直等到祂再來。阿們! 我們明天繼續,以馬內利
天天以神的話為靈命的糧食
日日以神的道為行為的準章
感謝肢體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