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不肯以神为王,不把真理的基础扎根在圣经上,自然就会「各人任意而行」。用自己的方法来代替神约定的样式,用拜偶像的方式来利用神为自己服务。


士师记各人任意而行 (17)

出处:佳音LOVE联播网   主讲人:康老师

《士师记》十七至廿一章有关米迦的偶像与便雅悯支派几乎被灭族的两个故事,是士师记的结论。接下来在《士师记》记载与先前有很大的不同,既没有『士师』也没有『拯救者』的记载,更没有外族的入侵。「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成为这五章中最常见的评论。当我们看够了神百姓七次士师失败的循环,心里充满了叹息和疑惑以后,圣经就在《士师记》最后五章里向我们揭示百姓不肯顺服、以致陷入失败循环的属灵根源。我们采逐章分享,后续五章将以音频补充,继续按音频进度《士师记》十七章1-13节,我们一起来听听康老师的分享

音频《士师记》十七章

以下文字非音频内容,仅做粗略分享:

在约书亚时代,他们曾经信守神的话语,所向披靡,消灭了迦南地居民,进入应许之地。后来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悲剧的循环呢?时间并没有改变人类的天性,大多数人仍然不肯按神的正道而生活。本章所述米迦时代的以色列人,用自己制造的敬拜方式代替对神的真正敬拜,这样自以为意的结果,报复与混乱就取代了公义。人在不理神的指示,罪就会使他们产生混乱与败坏。按逐章进度先来看《士师记》十七章1-13节经文,请看如下:

 

士师记 十七章

1.以法莲山地有一个人名叫米迦。

2.他对母亲说:你那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被人拿去,你因此咒诅,并且告诉了我。看哪,这银子在我这里,是我拿去了。他母亲说:我儿啊,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3.米迦就把这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还他母亲。他母亲说:我分出这银子来为你献给耶和华,好雕刻一个像,铸成一个像。现在我还是交给你。

4.米迦将银子还他母亲,他母亲将二百舍客勒银子交给银匠,雕刻一个像,铸成一个像,安置在米迦的屋内。

5.这米迦有了神堂,又制造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分派他一个儿子作祭司。

6.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7.犹大的伯利恒有一个少年人,是犹大族的利未人,他在那里寄居。

8.这人离开犹大的伯利恒城,要找一个可住的地方。行路的时候,到了以法莲山地,走到米迦的家。

9.米迦问他说: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从犹大的伯利恒来。我是利未人,要找一个可住的地方。

10.米迦说:你可以住在我这里,我以你为父、为祭司。我每年给你十舍客勒银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利未人就进了他的家。

11.利未人情愿与那人同住;那人看这少年人如自己的儿子一样。

12.米迦分派这少年的利未人作祭司,他就住在米迦的家里。

13.米迦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赐福与我,因我有一个利未人作祭司。

 

凡是不顺服神旨意的人,都在做自以为看似对的事。现在这种倾向普遍地存在我们众人心里。要想知道甚么是真正当做的事,以及想得到做这事的力量,我们就必须更追求神和祂的真道。《士师记》最后五章里,我们会看到失败的源头。特别注意,这最后五章虽然在《士师记》最后,但其中的米迦及但族的迁徙事件,实际上发生在所有士师之前。我们略作以下分述:

 

一.米迦有了神堂 (士十七1-6)

故事的起源,似乎是一件家中小事。「以法莲山地」(士十七1)一个名叫米迦的人偷了自己母亲的钱「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士十七2)。这个母亲因此说诅咒的话,米迦就向母亲坦白,然后母亲原谅了他,并且说「我儿啊,愿耶和华赐福与你!」(士十七2)。不许偷盗,是十诫之一,按照《利未记》中的记载,犯罪需要通过献祭救赎。不过这里这位母亲轻飘飘地就原谅了,随后二人就偏离正道陷在罪中。米迦的母亲很有钱,她的儿子却成了盗贼;正如映证进迦南的那代人事奉神(参士二7),他们的下一代却「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参士二11)。米迦的母亲想利用咒诅来逼出小偷,一旦发现自己的儿子是贼,又赶快利用祝福来抵消咒诅的力量(士十七2);为了更加保险,「我分出这银子来为你献给耶和华,好雕刻一个像」(士十七3),她继续捐钱贿赂神,想利用神来抵消咒诅。十诫起首严禁雕刻、敬拜偶像,既不可以敬拜代表假神的偶像,也不可以用偶像来代表真神(参出二十4-6)。

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是在『以法莲山地』;以色列百姓当初在以巴路山上所宣布的咒诅:「有人制造耶和华所憎恶的偶像,或雕刻,或铸造,就是工匠手所做的,在暗中设立,那人必受咒诅」(参申廿七15)。米迦的母亲「雕刻一个像,铸成一个像,安置在米迦的屋内」(士十七4),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神堂」(士十七5)原文是“神的殿”。米迦把那神像放在神堂内,与他家中的其它偶像(外邦崇拜之物)同放。他也决定为他的家设立祭司,他造了一个以弗得(祭司的衣服),「分派他一个儿子作祭司」(士十七5)。这当然与神的律法违背,因为律法规定,以法莲人不得作祭司。事实上,米迦的整个过程都不符合摩西的律法,神只允许亚伦的后裔做祭司(参出四十15)。这是指出以色列百姓败坏的属灵根源,凸显外邦风俗腐化了以色列百姓,因此「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各人任意而行」英译原文是“各人行他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人若“行他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自然就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参士二11)。

 

二.犹大族的利未人 (士十七7-13)

米迦臨時分派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做祭司,但他還是想要一個利未人。「犹大族的利未人,他在那里寄居」(士十七7),這個少年利未人沒有基本生活用品,到處遊蕩,恰好來到他家。二人一拍即合,「你可以住在我这里,我以你为父、为祭司」(士十七10),达成了当祭司的合约,「为父」是尊敬的意思,可是事實上米迦把利未人當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士十七11)。米迦提供住处,衣服和食物,外加每年十舍客勒银子的工钱,所以是「分派」(士十七12)。米迦还非常满意地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赐福与我,因我有一个利未人作祭司」(士十七13),这观念显然是错误的。看来那时候利未人的制度应该已经都混乱了,因为这个利未人根本不是住在约书亚所分配的城中。

米迦和这个少年利未人,把祭司的职位变成了普通的商业谈判,纯粹的经济交易。自己随意安排,从头到尾没有祷告,没有求问神,没有献祭。他们虽然知道神,但是把信仰跟当地外邦人的习俗混合,成为一种混乱和随意的行为。人们一旦开始犯罪,生命就会快速下滑。米迦从偷盗母亲的银子,到自制偶像,到随意指定祭司,到替神下结论宣告「必赐福与我」,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这就是「任意而行」。

 

人若不肯以神为王,不把真理的基础扎根在圣经上,自然就会「各人任意而行」。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来代替神约定的样式,用拜偶像的方式来利用神为自己服务;有似是而非的宗教形式,却没有真理敬虔的属灵实际;违背律法、还自以为热心,得罪了神、还自以为蒙福。这正如有些教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证来宣讲成功、健康、财富的福音,证明神对他们的恩典和祝福。求神的恩典降临,光照更新这时代。也求神给我们勇气和智慧拒绝不属神的宣传和行为,在行为上做神的门徒,为神做见证,荣耀神的名。阿们!以马内利


天天以神的话为灵命的粮食

日日以神的道为行为的准章

感谢肢体家人的支持

 

 

收藏 (0)
请登录加入书签 关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