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荒的动机到结局,足见以利米勒一家的行径一错再错。错误的选择与错误的行动,最终仅存拿俄米之家,顷刻间只剩下三个寡妇。
路得记–苦难下的一家
出处:好消息 主讲人:胡老师
如果说《士师记》是一卷“失败之书”,《路得记》就是一卷“希望之书”。《路得记》的希伯来名是「路得书卷 מגילת רות / Megilath Ruth」,记述了士师时代初期,摩押寡妇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在困苦中回到犹大伯利恒,后来嫁给波阿斯的故事。他们的后代包括以色列历史上最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和拯救全人类的弥赛亚基督,波阿斯和路得的名字被列在耶稣基督的家谱上(参太一5)。在圣经里,只有《路得记》和《以斯帖记》是以妇女的名字命名的,这两卷书在神救恩的历史里都起了生死攸关转折作用,路得是一位外邦女子,嫁给了以色列人;以斯帖是一位犹太女子,嫁给了外邦的君王。路得和以斯帖这两位姊妹都是不计代价顺服神的榜样,摩押女子路得的信心宣告是:「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一16),而以斯帖的信心宣告是:「我若死就死吧」(参斯四16)。按视频进度探讨《路得记》一章 1-10节,我们先来听听胡老师的分享
视频223
附上音频补充
以下文字非视频内容,仅做粗略分享:
《路得记》的背景开始于死海东北面摩押地的异教乡村,然后转移到伯利恒。这个记载在圣经中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以色列败落和悖逆的低沉时期,那个阶段被称为士师时代。因为饥荒,以利米勒和妻子拿俄米离开以色列的家往摩押地去。按研读进度我们先来看《路得记》一章 1-10节的经文:
路得记 一章 1-10
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他两个儿子。
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6.他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他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7.于是他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他们亲嘴。他们就放声而哭,
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刚才所读的经文让我们看到故事刚开始 ,就是一连串的悲剧。故事说到一个家庭,先是遇到饥荒,后来丈夫死亡,再接着两个儿子死亡。事情发生的没有细节,但很是紧凑,制造了一股强烈的悲伤气氛。我们把《路得记》作为一个人生戏剧的舞台,神正是这场人生悲喜剧的导演,路得是这场戏剧的主角,拿俄米的家族是这场戏剧的展开者。奇妙的是,全部的剧情皆围绕着拿俄米的人生之苦,透彻地展开其名字喻意中的甜蜜与其盼望终得着实现的美好。我们略作以下分述:
一.人的尽头神的起头 (得一1-5)
「士师秉政的时候」(得一1),就是士师管理以色列的时代。此时可能是士师时代初期、「以色列人服事摩押王伊矶伦十八年」(参士三14)的时候。「摩押地」(得一1)在死海的东南面,位于亚嫩河和撒烈溪之间,居住在那里的摩押人是罗得的大女儿乱伦生出的后代(参创十九37)。「寄居」(得一1),表明这家人只是想到摩押地暂住一段时间,等过了饥荒再回来。「伯利恒」(得一1)原文是“粮食之家”,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连“粮食之家”都「遭遇饥荒」(得一1),说明绝不是偶然的自然灾害,而是因为百姓不肯以神为王(参出十五18),「各人任意而行」(参士廿一25)。同样,当我们「任意而行」的时候,神也会叫我们「遭遇饥荒」,兴起环境来提醒我们。
「以利米勒」(得一2)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表明他父亲生他的时候,心里是以神为王。但到了他这一代,百姓却不再以神为王,甚至「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参士二10),所以才「国中遭遇饥荒」(得一1)。这位一家之主却不是在饥荒时回转到神面前,认罪悔改,而是「任意而行」,别人都没有跑,他却带领全家离开应许之地,到摩押人那里去寄居,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拿俄米」(得一2)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喜悦、甜”,表明她父亲生她的时候,感受到神祝福的甜蜜。但到了她这一代,却生出「玛伦」(得一2),意思“有病的”,还有「基连」(得一2),意思是“虚弱、憔悴”。玛伦、基连这些名字都在主前14-12世纪的乌加列文献(Ugarit Texts)中出现过,是典型的迦南名字,表明以利米勒效法迦南人给自己的孩子起了名字。律法禁止以色列人与迦南人通婚(参申七3),也禁止摩押男人进入耶和华的会(参申廿三3),但并没有禁止与摩押人通婚。「俄珥巴」、「路得」(得一4)都不是希伯来名字,原文的意思并不能确定。「俄珥巴」的意思可能是“羚羊”,「路得」意思可能是“友谊”。以利米勒带领全家去摩押地,只不过是想暂时逃荒,以为躲过饥荒就好了,结果却成了「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得一4),这家人在摩押地住了十年以后,两个儿子也被黄土常埋在摩押地之下,只留下两个年轻的寡妇伴着早已丧夫的婆婆拿俄米。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的抉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遇到。 而他们最终的选择对于我们也并非少见。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选择肉体,跟随能够满足我们物质需要的道路。 这样的选择在人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神看来却是远离神和神的祝福。「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得一5),这里的「剩下」指的是神的百姓,拿俄米在摩押地的处境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悲惨。
二. 从摩押地归回 (得一6-10)
然而,神不會長久讓祂的百姓陷在悲慘中,祂定意拯救。此时可能是神兴起士师以笏,制服了摩押人,早已沒有飢荒,而且「国中太平八十年」(参士三30)的时候。神一直等到拿俄米在摩押走投无路、完全失去了倚靠和盼望以后,让拿俄米听到「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得一6)。这个年纪老迈的拿俄米,在异地他乡生活了十年的寡妇,心中重新燃起对神的盼望。 她决定归回,「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得一7),我们看到,这段日子三个寡妇相依为命,两个儿媳妇跟婆婆的感情日益增长,连儿媳妇也希望跟婆婆一并回到伯利恒去,但是拿俄米不想拖累她们。拿俄米把现实的难处摆在两个儿媳面前,希望她们作出现实的选择,「回娘家」(得一8)再嫁。「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得一8),我们相信拿俄米虽然远离了神的应许之地,她在她的家中仍然敬拜以色列的独一真神。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一9),拿俄米知道两个儿媳要跟随的代价,她也祝福两个儿媳「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希望她们留在自己的家乡摩押地,改嫁,重新生活。她的信仰影响到两个摩押地的儿媳妇俄珥巴和路得。「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得一10), 两个儿妇都愿意跟随拿俄米回去。
从逃荒的动机到结局,足见以利米勒一家的行径一错再错。错误的选择与错误的行动,最终仅存拿俄米之家,顷刻间只剩下三个寡妇。然而,当她得知神眷顾自己的百姓重新赐粮食给他们的时候,她从一错再错的歧途中向神回转,且在临行前打发两个摩押的儿妇回她们本国和改嫁「新夫」重新生活。我们承认,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被这个世界引诱离开神,但是神却是信实和忍耐的,神眷顾祂的百姓,必然温柔地帶領我们归回。阿们!我们明天继续,以马内利
天天以神的话为灵命的粮食
日日以神的道为行为的准章
感谢肢体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