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选择了她所要信靠的神,因为她从婆婆的身上认识了这位神,表明她的婆婆在丧失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人生受极大的打击中,因为依靠神而站立得稳。
路得记–婆媳共度难关
出处:好消息 主讲人:胡老师
在「各人任意而行」(参士廿一25)的士师时代,《路得记》就像一首清新、浪漫的田园诗;在从《创世记》到《士师记》的宏伟史诗中,《路得记》好像一朵偶尔溅起的小浪花。但神却借着这朵美丽的小浪花,在百姓的混乱、黑暗和失败之中,显明了什么才是人与神之间的正确关系。《路得记》是一卷关于神的书,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真正的主人公是神自己。先前提到拿俄米要用慈爱释放两个儿媳,希望她们作出现实生活的选择,「回娘家」(得一8)再嫁。继续按视频进度探讨《路得记》一章 11-22节,我们先来听听胡老师的分享
视频
附上音频补充
以下文字非视频内容,仅做粗略分享:
在摩押地拿俄米没有亲属,而且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的亲属是否还活着。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中,拿俄米仍表现出了无私的爱。尽管她自己打定主意独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却极力劝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地,重新开始她们的生活;对于她来说,这决定是十分困难的。按研读进度我们先来看《路得记》一章 11-22节的经文:
路得记 一章 11-22
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12.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他本国和他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他了。
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他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20.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22.拿俄米和他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路得背井离乡投靠神,拿俄米信靠神的慈爱。从以上经文我们也应该像拿俄米一样,首先考虑他人的需要,而不仅仅只是想到自己。拿俄米的经历表明,当我们无私地处事待人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而乐意以你为榜样。我们略作以下分述:
一.人生的抉择 (得一11-18)
1.现实的考验 (得一11-13)
以色列人如果死后无嗣,他的兄弟就有义务娶这寡妇为妻,以便生子为他立后(参申廿五5-10) ,称为“利未拉特条例”(Levirate marriage)。「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得一13),这里两次提到「你们岂能等着」,乃是提醒我们信心的考验总在现实生活中。但拿俄米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所以两个媳妇如果跟着拿俄米,就不可能再有后代,将来无依无靠、生活会非常艰难。「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得一13),原文直译“因为耶和华的手伸出来反对我”。拿俄米再次提到她的神,她所表述的是降服的心意,也希望媳妇们能顺服她的现实考量。
2.两个儿妇不同选择 (得一14-15)
「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得一14),俄珥巴的为人与路得同样孝顺婆婆、友爱妯娌,但二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奔往不同的现实目标,一个却万古流芳;其关键乃在于信仰的抉择。信仰决定了人们永恒的命运与结局!「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得一15) ,「她所拜的神」系指摩押人的神「基抹」(参民廿一29)。以色列人当年在旷野,曾为摩押女人所诱,卷入向基抹献祭的罪行中,被耶和华神用瘟疫刑罚,死了二万四千人(参民廿五1-9)。这里明显与拿俄米她的神大不相同,俄珥巴中途变卦,或许因她爱拿俄米本人,却不爱拿俄米的神。
3.路得定意要跟随 (得一16-18)
我们岂能想象大嫂俄珥巴的离开,当时对路得的信心影响有多大?但是,路得却说出令我们感动的经句(得一16-17)。「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一16),这是路得的信心宣告。「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表明路得不只是跟随拿俄米,更是投靠拿俄米的神,以她的神为王。路得为了不让拿俄米误会她所说的神是别的神,特地强调了「耶和华」(得一17)的名字,所以拿俄米「就不再劝她了」(得一18)。在新约中主耶稣在大祭司的祷告中向天父所祈求的「父啊,我在哪里,愿祢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参约十七24)。真正的信心,就是完全放下自己,完全地跟从主。
二. 拿俄米哀叹自己遭遇灾祸 (得一19-22)
「她们到了伯利恒」(得一19),从摩押到伯利恒大约需要4天,旅程十分艰苦。当初拿俄米一家移民摩押,很可能被许多没有条件离开的人所羡慕。现在她们却一无所有地回来了,所以「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得一19)。「这是拿俄米吗?」(得一19),这说明仍旧有很多人认识拿俄米,并且人们对于拿俄米的归回感到惊讶,更对于拿俄米生命的改变感到惊讶。 除了岁月在拿俄米身上留下沧桑的痕迹,拿俄米的生命成熟了。 她意识到离开神的应许之地是个错误的决定。 她请求别人「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得一20),她为自己改名字,正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苦楚和悲痛。「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得一20),这不是对神的抱怨,而是在失败中对神更深的认识。「我满满地出去」(得一21),指拿俄米出去的时候有丈夫有儿子,而且还有不少财产;每一个被神任凭的人,出去的时候也是满了自己的打算、利益和倚靠。「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得一21),回来的时候却成了被倒空的器皿。「耶和华降祸与我」(得一21),原文是“耶和华作证控告我”。我们受苦失败的经历,也能作为别人的鉴戒(林前十11);所以有时作失败的见证,也能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割大麦的时候」(得一22),约莫在「尼散月」是古代以色列月份的名字,指阳历四月、逾越节前后。尼散月是一个离开旧的,进入与主同行的生命的时刻。《路得记》好像是在说一个人间的小故事,实际上是神救赎的计划里重要的转折点。在士师时代那样黑暗的日子里,神一直在背后管理着历史,祂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应许,也没有放弃自己计划。《路得记》好像是在说一个人间的小故事,实际上是神救赎的计划里重要的转折点。在士师时代那样黑暗的日子里,神一直在背后管理着历史,祂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应许,也没有放弃自己计划。
在孤单的人生路程,路得选择了她所要信靠的神,因为她从婆婆的身上认识了这位神,表明她的婆婆在丧失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人生受极大的打击中,因为依靠神而站立得稳;路得相信这位神也值得她信靠,来过她以后的人生。路得的决定深深感动拿俄米,使她决意要为她终身的幸福来打算,于是两人就同心的回以色列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愿神来帮助我们,不单愿意跟随,我们心里更加要与神立约,我们也能向神说「我们愿意走在祢祝福的水流里,祢的福音就是我们的使命,祢的国就是我们的国」。愿主祝福我们!阿们!以马内利
天天以神的话为灵命的粮食
日日以神的道为行为的准章
感谢肢体家人的支持